自由時報
金恒煒
推動「罷免案」的當時,中國國民黨主席馬英九就知道過不了關,才會說出︰「過程比結果重要」的話。同樣的,「過氣」、「失意」兼「不甘寂寞」的「小丑政客」施明德搞出「倒扁」的大戲,也注定以「失敗」告終,一如「罷免案」,這是已知結果的事件,所以有趣的依然是「過程」。在過程的發展,最值得關注的是,到底「誰得利」,或者換一個說法,「誰失利」?
「罷免案」最大的失血者是馬英九,根據藍營的《中國時報》民調,馬英九的支持度掉到五成以下。為什麼呢?因為「罷免案」彰顯了馬英九既不能謀、又不能令的窘境,暴露了政治領導人物最大的缺點。現在,馬英九又一反慣例,核准了可以在凱道二十四小時活動的「施明德條款」。馬英九玩法的全力護施,可見施明德「倒扁」背後的靠山是中國國民黨,那麼施明德的失敗,自然也是馬英九的失敗;不止於此,施明德敗得起,馬英九卻敗不起。
更重要的是,馬英九一次一次的「說謊露餡」。明明有「馬施會」,馬矢口否認,施的發言人賀德芬一口「道破」,然而馬的不誠實不只一樁。「馬施會」最大的決議,就是施明德向外透露的「山人自有」的「妙計」。馬英九使出「不沾鍋」的慣技,把「核准權」從市長挪移到中正一分局手中。但是施明德在媒體上不遲疑的公開向馬英九致謝,「佩服」馬英九核准二十四小時全面開放;可見「馬施會」的暗謀如此,也可見拍板定案的是馬英九,不是一分局。
在媒體逼問下,馬英九為自己也為一分局找理由,他說「集會遊行法」沒有規定十時之後不可,而且過去申請的人都沒有要求超過十時之後,這是「於法有據」云云。馬英九又一次「白賊」。因為「十時」是「上限」,一旦申請書上敢要求超過「十時」,勢必被一分局打回票,這就是為什麼過去沒有人敢冒上大不韙的原因,也是警方與遊行者長期培養出來的「慣例」的原因。而且只有馬英九與施明德透過「暗室密謀」,施明德的申請才會有「破格」之舉,而且一分局才會欣然同意。
所謂「人人心中有一把尺」,馬英九的詭辯、撇清,並不能解決「明修棧道,暗渡陳倉」的「過程」。老實說,這場「倒扁」鬧劇,反正「一無所有」的施明德玩的是「無本生意」,即使一無所獲,至少大大出了鋒頭,賺到資源與本錢,無論多少都是「得」,相反的,馬英九可能「賠了夫人又折兵」,難保不踏上「罷免案」的覆轍。(作者為當代雜誌總編輯)
留言列表